赵人养猫的道理-“顾鸡”还是“弃猫”的启示

来自:猫咪馆  |  2024年04月21日

浏览量:

来自:前线客户端

“顾鸡”还是“弃猫”的启示

刘基的《郁离子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: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,到中山国讨猫。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,但此猫既捉鼠,也捉鸡。一个多月后,“鼠尽而鸡亦尽”。赵家公子建议把猫赶走,但他父亲说,我们怕的是老鼠,不是怕没有鸡。有了老鼠,就会吃我粮食,毁我衣服,穿我墙壁,啃我用具,我们就会饥寒交迫。没有鸡,至多“弗食则已”,“去饥寒犹远”,为什么要赶走它呢?话语不多,却发人深思,给我们启示良多。

自古及今,知人识人都是一门学问、一件大事,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。强国之道,惟在得人。没有伯乐,千里马也不过是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”;没有用贤者“瞻山识璞、临川知珠”的慧眼,人才也难以在“早春时节”被挖掘出来。

解放战争时期,组织上任命曾在英国留过学的刘明寰为第一兵团军工部部长。对此,有些干部想不通、说怪话。王震将军得知后说:“你们都是近视眼!要懂得,子弹打不到的地方,科学知识是可以打到的。”作家孙犁生前讲过,创作需要忘记名利、忘记利害、忘记好恶、忘记私情。识别人才和寻求人才“千里马”,需要的也是这种忘我的境界。

然而,用人才难在容人所短。人各有所长,关键是怎么看。中山猫吃鸡之后,在对待猫的去留问题上,赵人头脑异常清醒。既然要用猫的捕鼠之长,就要能容猫的吃鸡之短。有高山者必有深谷,人才也难免有缺点,不可能是完人。

1942年4月,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,毛泽东同志约请剧作家塞克来自己的窑洞聊天,想不到塞克以“有拿枪站岗的地方我不去”为由拒绝。毛泽东同志闻讯后,下令撤去塞克必经路上所有的岗哨,自己则在窑洞前的山坡上遥遥相候。平心而论,现实生活中,不乏各种各样的“赵公子”。他们不懂“有高世之才,必有遗俗之累”,遇事小肚鸡肠,待人求全责备,非但不能广纳贤才,就是原有的人才也会“孔雀东南飞”。善于容人之短,谅人之过,不搞一把尺子量长短,做到公道对待干部、公平评价干部、公正使用干部,何愁事业不兴?

可见,留人才贵在用人所长。赵人何尝不心疼他的鸡呢?但他明白,留猫利大害小,“去猫”利小害大。赵人做事有重点,有舍弃,有坚持,抓大放小,解决主要矛盾,是明白人。

古人的智慧,今日仍耐人寻味。“是龙就让它闹大海,是虎就让它啸山林。”对人才最重要的关怀,就是让他们能施展才干、实现价值。领导干部不要嫌年轻人肩膀太稚嫩,老实人不够“灵活”,敢闯敢干的人不保险。应以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的远见和“老树春深更著花”的胸怀,及时、主动地给位置,不拖延、不躲避,使人才用当其时、各展所长。1952年,一批全国一流的专家教授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。院长兼政委的陈赓同志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搞好服务,把自己比喻为“端盘子的”。正是凭着这种乐为科技人才“端盘子”的精神,才有了英才辈出、名震一时的“哈军工”。

“盖有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。”如今,强国复兴号角催征,人才培养坚持百花齐放,才能“筑巢引凤”,广纳贤才、成就复兴伟业。

作者:蔡建军,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,知名评论作家
编辑:易艳

友情链接